还在为孩子的美国高中课程选课一头雾水吗?美国高中的课程体系门类很多:基础课程、荣誉课程、AP课程、双分课程,这些名词您是不是都听过,却又不太清楚它们到底有啥不一样?
别担心,今天这篇文章就专门为您解惑答疑,详细说明这些美国高中课程的区别,再给您一些选课参考,讲讲孩子选什么课程比较合适,让您在孩子的教育规划之路上不再迷茫,轻松做出明智抉择!
01美高基础课程
(Regular Courses)
1课程内容
涵盖了英语、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等核心学科,以及体育、艺术(音乐、绘画等)、计算机基础等选修科目。这些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例如在基础数学课程中,会详细讲解代数、几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度水平
难度较低,教学进度相对较慢。它是按照普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来设计的,旨在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3课程目的
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各个学科领域的初步认识,培养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素养,为学生进入社区学院或者直接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4评估方式
通常采用较为常规的评估方式,如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考试内容主要围绕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题型多为选择题、简答题等。
02美高荣誉课程
(Honor Courses)
1课程内容
同样包括核心学科和一些选修科目,但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以荣誉英语课程为例,除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外,还会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研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2难度水平
难度高于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课程进度也会比基础课程快,涵盖的知识点更多、更复杂。
3课程目的
主要是为了挑战那些成绩优秀、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荣誉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为学生申请优秀大学和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评估方式
评估更加严格,除了常规的作业和考试外,还可能包括研究项目、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等。考试题型可能会有更多的论述题、分析题,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深度理解。
03美高AP课程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
1课程内容
是大学水平的课程,目前有38个科目可供选择,包括AP微积分、AP物理、AP美国历史等。课程内容与大学一年级的课程紧密衔接,例如AP化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化学原理、实验技能、化学应用等多个方面,与大学化学入门课程相似度很高。
2难度水平
难度很高,课程节奏快,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极高。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3课程目的
让学生提前体验大学课程,为大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学生在AP课程考试中取得一定分数(一般3分及以上)后,可以换取大学学分,节省大学的时间和费用。
4评估方式
由美国大学理事会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分为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题两部分。考试成绩采用5分制,评分标准严格,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要求很高。
04美高双分课程
(Dual-Enrollment Courses)
1课程内容
学生可以同时注册高中课程和大学课程。大学课程通常由当地社区学院或合作大学提供,课程内容是真正的大学课程内容。例如双分数学课程可能会涉及到高等数学的内容,如线性代数等。
2难度水平
是大学水平的难度,教学方式和要求更贴近大学。课程进度快,作业和阅读量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程目的
为学生提供提前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环境。学生成功完成课程后,可以获得高中和大学的双份学分,有助于提前完成大学学业。
4评估方式
按照大学的评估标准进行,可能包括考试、论文、项目作业等。成绩会记录在高中和大学的成绩单上。
05美高选课规划
1考虑自身学业能力
如果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中感觉吃力,那么可能暂时不适合荣誉课程、AP课程和双分课程。应该先巩固好基础课程的知识,确保能够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对于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荣誉课程或AP课程。如果学生已经展现出很强的大学学习能力,并且有提前积累大学学分的需求,双分课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考虑未来规划
如果学生计划毕业后直接进入社区学院或者就业,基础课程可能就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但如果学生希望进入四年制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荣誉课程和AP课程能够增加在大学申请中的竞争力。
对于那些明确想要提前完成大学学业或者减轻大学期间课业负担的学生,AP课程和双分课程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可以利用高中阶段的时间提前获取大学学分。
3考虑时间和精力投入
AP课程和双分课程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AP课程需要学生为考试做充分准备,双分课程则需要学生同时适应高中和大学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课外活动安排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是否能够承受这些课程带来的压力。